一、资产登记不及时
问题:部分固定资产购入后未能及时在资产管理系统中登记入账,导致资产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符,资产信息更新滞后,给资产盘点和日常管理带来困难。
整改方案:
建立严格的资产登记制度,规定固定资产在采购验收合格后,采购部门必须在[X]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资产信息(包括资产名称、规格型号、购置日期、供应商、使用部门等)提交给资产管理部门。资产管理部门在收到信息后,应在[X]个工作日内完成资产登记入账工作,并生成资产标签。
利用信息化手段,如引入固定资产管理软件,实现资产购置、验收、登记等环节的自动化流程。通过扫描资产二维码或条形码,即可快速完成资产信息录入和更新,提高登记效率和准确性。同时,设置系统提醒功能,对即将到期未登记的资产进行预警提示。
二、资产台账记录不准确
问题:资产台账存在信息错误或遗漏,如资产价值记录错误、使用部门变更未及时更新、资产折旧计算不准确等,影响资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,不利于资产的核算与分析。
整改方案:
组织一次全面的资产清查盘点工作,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实地核查,对照资产原始凭证、合同等资料,逐一核对资产台账中的各项信息,对发现的错误和遗漏及时进行更正和补充。清查盘点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,并形成详细的清查报告。
加强对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,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责任心。培训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规定、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使用、资产清查盘点的方法和流程等。定期对资产台账信息进行内部审计,确保资产数据的准确性。
三、资产调配不合理
问题:行政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资产调配缺乏统筹规划,存在部分部门资产闲置,而其他部门资产短缺的现象,导致资产利用率低下,浪费了财政资金。
整改方案:
建立资产调配中心或设立专门的资产调配岗位,负责对行政机关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调配管理。定期收集各部门的资产需求和闲置资产信息,通过资产调配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调配协调。
制定资产调配管理制度,明确资产调配的原则、流程和审批权限。对于闲置资产,优先在内部进行调配使用;如内部无法调配,再考虑对外出租、出售或报废处理。同时,建立资产调配效益评估机制,对资产调配后的使用效果进行跟踪评估,不断优化调配方案。
四、资产日常维护不到位
问题: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缺乏重视,未建立完善的维护计划和记录档案,导致一些资产因缺乏及时维护而损坏,缩短了资产使用寿命,增加了维修成本和资产更新频率。
整改方案:
制定固定资产维护管理制度,根据不同资产的特点和使用频率,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和周期。例如,对于办公设备,规定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和维护;对于房屋建筑,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和维护。维护计划应明确维护内容、维护人员、维护时间等,并形成维护记录档案。
设立专项维护资金,纳入年度预算安排,确保资产维护工作有足够的资金保障。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,提高其维护技能和责任心。同时,建立资产维护监督机制,定期对资产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,对未按规定进行维护的部门和人员进行问责。
五、资产报废处置不规范
问题:资产报废审批流程不严格,存在随意报废资产的现象;报废资产的处理方式不当,如未进行公开招标或拍卖就直接出售给回收商,导致国有资产流失。
整改方案:
完善资产报废审批制度,明确资产报废的条件、标准和审批流程。资产报废申请应由使用部门提出,经资产管理部门审核,财务部门进行价值评估,报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审批后,方可进行报废处理。对于重大资产报废,还需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。
规范报废资产的处置方式,对于具有一定价值的报废资产,必须通过公开招标、拍卖等方式进行处置,确保资产处置过程公开透明、公平公正。建立报废资产处置监督小组,对资产处置全过程进行监督,防止国有资产流失。处置收入应及时上缴财政国库,纳入预算管理。
六、资产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
问题:仍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或简单的电子表格方式管理固定资产,导致资产信息查询不便、统计分析困难,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资产的动态变化情况,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。
整改方案:
全面引入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,实现资产从购置、入库、领用、调配、维护、报废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。通过系统可以实时查询资产的详细信息、使用状态、分布情况等,方便进行资产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。
对现有资产数据进行整理和导入,确保信息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,使资产管理部门、使用部门等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。同时,建立系统安全防护机制,保障资产数据的安全稳定。
七、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流于形式
问题: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组织不严谨,存在走过场的现象,清查结果不准确,未能真正发现和解决资产账实不符、资产流失等问题,无法有效发挥资产清查盘点的监督作用。
整改方案:
制定详细的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方案,明确清查目的、范围、方法、步骤和时间安排等。成立资产清查盘点工作领导小组,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,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,负责统筹协调清查工作。清查工作应采取实地盘点、账实核对、账账核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,确保清查结果真实可靠。
对清查盘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建立问题台账,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,逐一进行整改落实。整改情况要进行跟踪检查和验收,对整改不力的部门和人员进行严肃问责。同时,将资产清查盘点结果作为考核各部门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,与部门绩效挂钩。
八、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
问题: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知识和技能,对相关法律法规、政策制度理解不深,在资产登记、核算、调配、处置等环节容易出现操作失误,影响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。
整改方案:
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,通过公开招聘、内部选拔等方式,选拔一批具有财务、审计、资产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到资产管理队伍。定期组织资产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,培训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、会计准则、资产评估方法、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等,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。
鼓励资产管理人员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学习,为其提供学习时间和费用支持。建立资产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,对其工作业绩、专业能力、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评价,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、晋升晋级挂钩,激励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。
九、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
问题:固定资产购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,存在盲目采购、重复采购的现象,导致部分资产购置后闲置浪费,同时也增加了行政成本,加重了财政负担。
整改方案:
建立资产购置预算管理制度,各部门在每年编制预算时,应根据工作需要和资产存量情况,详细申报资产购置计划。资产管理部门对各部门的购置计划进行汇总审核,结合单位的发展战略、资产配置标准等,提出资产购置预算建议,报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审批后,纳入年度部门预算。
加强对资产购置项目的论证和审批工作,对于重大资产购置项目,必须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,从资产的必要性、适用性、性价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。同时,建立资产购置公示制度,对拟购置的资产项目、预算金额、供应商等信息进行公示,接受社会监督,确保资产购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。
十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
问题: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未能有效衔接,在编制预算时未充分考虑资产存量和使用情况,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;在资产购置、处置等环节未能及时调整预算,影响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严肃性。
整改方案:
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联动机制,在编制预算前,资产管理部门应向预算编制部门提供资产存量、使用状况、配置标准等信息,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。预算编制部门应根据资产管理部门的建议,结合单位工作任务和发展规划,合理安排资产购置预算。
在资产购置、处置过程中,及时调整相关预算科目和金额,确保预算执行与资产管理情况相匹配。加强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,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研究解决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形成工作合力,提高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。